编者按

当前,广州正在编制《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2—2035年)》,这是广州面向2035开展的第三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早在2000年之前,广州开展第一轮综合交通规划,针对中心区交通拥堵问题,提出“内环路+七条放射线”的道路格局,为城市发展拉开骨架;2000年后开展的第二轮综合交通规划,通过构筑“双快”交通体系和枢纽布局,支撑城市“南拓、北优、东进、西联”战略,奠定了今天的交通格局;本次开展的第三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正值广州交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期,“高品质服务”成为主题词。

主持人:刘珊

面向2035,广州规划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日前,《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在征求公众意见,这是广州面向2035开展的新一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早在2000年之前,广州开展第一轮综合交通规划,针对中心区交通拥堵问题,提出“内环路+七条放射线”的道路格局,为城市发展拉开骨架;2000年后开展的第二轮综合交通规划,通过构筑“双快” 交通体系和枢纽布局,支撑城市“南拓、北优、东进、西联”战略,奠定了今天的交通格局;本次开展的第三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正值广州交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期,“高品质服务”成为主题词。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海洋局)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毛颖接受记者专访,解读广州面向2035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规划蓝图。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孔令斌>>>

将存量交通设施更新 作为未来交通建设重点

原来在快速城镇化时期,每个城市面临的问题和做的事基本上是如何建设,主要是按照相关规范标准或者参照相关大纲目录编规划。而现在进入存量主导的新发展时期,每个城市所遇到的问题都不同,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不能再按照以往同样的方子抓药的方式去编指导城市交通发展的规划。在存量发展主导和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广州市的确到了要思考在新时期交通如何发展的时候,要改变以往以超前建设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方式,思考“十五五”,乃至今后“十六五”在交通方面应该如何用规划转型引导城市交通发展转型的问题。

原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贺崇明>>>

本轮交通规划 要突出三个理念的转变

本轮规划相比以前的两轮规划,突出了三个理念的转变。一是从注重解决机动车交通拥堵向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包括强调服务人的需求,注重时间效益和设施效率,提升资源的配置水平,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居民的获得感。二是城市交通评价体系从设施指标转变为服务指标,从追求设施的增量转变为促进质量的提升,包括对绿色交通出行的重视,45分钟通勤比重的考量,以及对超过60分钟极端通勤的控制。三是从注重交通通行能力转变为注重出行可达性。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薛美根>>>

广州交通在做大流量同时 更要重视增值服务

关于各组团的模式,未来广州要做“三核四极”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针对南沙新区、东部中心、北部增长极、狮子洋增长极等组团人口的提高,不仅考虑这些组团与中心城区、枢纽的便捷联系,也要制定各个组团内不同的区位、产业、空间、人口结构下的差别化交通发展模式、路网结构和具体的实施策略,以及支撑组团内人流物流的运转。

广州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原主任陆原>>>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将枢纽提升为 产业链、供应链组织中枢

目前广州城市发展处于一个重要时代节点,无论从国家、粤港澳大湾区还是珠江三角洲、广东省层面都给了广州很多赋能,不仅要从如何支撑城市空间结构去讲交通,更要从珠江三角洲、大湾区的角度看广州交通怎么发展。可进一步梳理各个层面对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的要求,以体现交通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支撑。

新时期交通规划编制要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实现交通设施的提质、提能、提效。在增量和存量协同发展的时代,要处理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关系,分区域提出交通发展策略和相关目标指标,提出的指标可考虑有一定的弹性并明确适用条件。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

交通要与城市空间开发配合 辐射带动地区发展

在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要充分考虑通勤、商务、休闲等不同出行目的对出行要求的不同,以通勤为目的的是越快越好,但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时候则沿途要有好的空间品质,市民才会乐意出门,因此要构建差别化的交通系统,来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伍劲松>>>

交通规划要预留低空经济空间网线通道

一方面要注重空间立体规划,注重地下轨道、路面交通与低空经济产业的协同发展,预留低空经济的空间网线通道;另一方面要加强综合交通法治体系建设,通过地方立法,加强交通执法,把法治需求贯穿于规划、建设、运营、安全生产中。另外,韧性城市建设需要关注快速应急通道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