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广州正在编制《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2—2035年)》,这是广州面向2035开展的第三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早在2000年之前,广州开展第一轮综合交通规划,针对中心区交通拥堵问题,提出“内环路+七条放射线”的道路格局,为城市发展拉开骨架;2000年后开展的第二轮综合交通规划,通过构筑“双快”交通体系和枢纽布局,支撑城市“南拓、北优、东进、西联”战略,奠定了今天的交通格局;本次开展的第三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正值广州交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期,“高品质服务”成为主题词。

主持人:刘珊

交通的领域很广,交通问题非常复杂,不光是交通自身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整个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问题,从交通系统的本身来说,起码包括了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更新等六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国土空间背景下聚焦在交通设施与交通服务方面。

本轮规划相比以前的两轮规划,突出了三个理念的转变。一是从注重解决机动车交通拥堵向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包括强调服务人的需求,注重时间效益和设施效率,提升资源的配置水平,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居民的获得感。二是城市交通评价体系从设施指标转变为服务指标,从追求设施的增量转变为促进质量的提升,包括对绿色交通出行的重视,45分钟通勤比重的考量,以及对超过60分钟极端通勤的控制。三是从注重交通通行能力转变为注重出行可达性。

以前是全市一个交通模式,实际上全市的差异性很大,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开发程度都不一样,人口和密度也不一样,这次我们提出了交通分区,构建区域差异化交通模式,有利于指导交通设施的精准配置。南沙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去考虑,构建相对独立的交通系统很有必要,支撑南沙方案实施。

广州城市的能级在提升,意味着通勤圈在扩大,那么如何保障通勤圈?超长通勤对人的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会降低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是城市治理和交通不可回避的问题。城市干线系统要由“双快”向“双高”转变,把主要的交通走廊速度提起来,提升居民通勤效率和物流运输效率。对于生活集散交通则需要进一步提升交通可达性,打造高品质生活圈,促进活力街区发展形成高品质空间。

存量背景下要强化交通用地的集约高效利用,统筹地上、地面、地下空间,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集约节约土地资源,支撑“三核四极”城市空间。同时在用地上,优先保障“十四五”“十五五”的交通项目。

作者系原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贺崇明